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稻草的个人空间 http://www.ohaiwan.com/?89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枪击导师后,他留下了这样的遗书……

已有 2934 次阅读2018-4-9 20:51 |个人分类:时事转帖|系统分类:转帖-时事政治经济

      作者:洪潇冰

       最近国内诸多师生关系案件,令我不禁想起27年前震惊中美的卢刚事件。

  卢刚: 1963-1991;1981级北大物理系学生,1985年通过CUSPEA(李政道等北美华裔教授组织的中国学生‘筛选’计划)赴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天文物理系读博士,卢刚导师即该系著名教授克里斯托弗·戈尔咨(Christoph K. Goertz),是该领域尖顶学刊《地球物理研究》(JGR)的主编,是公认的领域大牛。卢刚父亲是北京市汽车配件厂工人,有两个姐姐,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儿。

  首先给读者回顾一下卢刚事件(根据网络信息整理归纳):

  1991年11月1日(‘万圣节’之后),卢刚来到正在进行专题研讨会的爱荷华大学物理系大楼(Van Allen Hall)309室,旁听约五分钟后,他突然拔出左轮手枪射击,首先击中他的导师,47岁的戈尔咨教授,并在其倒下之后又在脑后补了一枪;然后,他又朝他的论文指导小组成员史密斯(Robert Alan Smith)副教授身上开了两枪。卢刚又瞄准了当时在场的同门师弟,27岁的山林华博士,接连向山林华的脑部和胸膛连开数枪。枪击这三人之后,卢刚并未停手,转头来到二楼208系主任办公室,一枪射杀系主任尼克森(Dwight R. Nicholson)。在确认尼克森已经死亡后,卢刚出人意料地又回到第一现场309室,检查戈尔咨、史密斯、山林华三人是否全部死亡。此时,几名学生正在抢救还未断气的史密斯教授,卢刚挥枪将他们赶走,迎着史密斯惊恐而哀求的眼神,补了致命一枪。随后,卢刚来到旁边的生物系大楼,从一楼一直走到四楼,似乎在寻找特定目标,期间他曾遇到数位师生,但并未开枪滥杀。在寻找未果后,卢刚又来到行政大楼,冲入一楼的校长办公室,向副校长安·柯莱瑞(T. Anne Cleary)前胸和太阳穴连开两枪,刚好在室内的学生秘书茜尔森(Miya Sioson)试图报警,也被卢刚射了一枪。最后,卢刚来到二楼203室,用杀人的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整个枪击过程不足20分钟,警方截获并扣押了卢刚在事发前几天寄回国内的包裹、家信、汇款等,并查到了卢刚的遗书,据爱荷华大学官方宣称遗书共五页,其中四页英文一页中文,但在事发一个多月后警方仅向媒体公开了四页英文遗书(中文翻译见后)。当年中外媒体主流评论是卢刚“狭隘,自私和冷酷”,各华文报刊几乎众口一辞,对卢刚痛加指责。华裔学者或教授发表的文章大部分为“论中国人的冷酷”;中国留学生所发表的文章大部分认为“环境压力,生存竞争的恶性循环,导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剧”。有的甚至说卢刚的行为是“文革遗毒”。(http://bbs.tianya.cn/post-no01-314244-1.shtm)

  笔者当时初到美国留学,自己和周遭同学也没遭到什么挫折,在telnet(类似现在的网络,但没有现在网络那么方便、普及)中文杂志有很多分析、评论,基本接受主流判断,偶闻赞美卢刚敲山震虎的‘杂音’(主要来自与卢刚有相同经历的中国留学生),也觉得太暴力、太残忍。

  对比最近国内刷屏的多起学生权利被侵害的案例,这些90后的被害者多因绝望、以自杀结束被迫害,鲜有奋起反抗的。从这个角度给60后的卢刚戴个“文革余孽”的帽子也不冤枉,毕竟60后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造反有理”,榜样都是反潮流、反权威的小闯将,如黄帅(小学生给北京日报写信批评老师的不公对待)、张铁生(上山下乡知青,在大学试卷背面给领导写信批判不合理的考试制度)。而卢刚、山林华这些60后工农子弟,受益于70年代公平的基础教育,80年代才得以通过高考进入北大和中科大这样的精英学校,后来又获得奖学金出国,可谓春风得意。而他们在80年代的校园里还真没怎么见过猖狂的、压榨学生的学术权威,按照主流的说法,应该是因为“文革遗风”未远,老学阀们还得适当夹着尾巴、新学阀们还没成长起来。

  卢刚为什么如此‘冷酷’、‘理智’地枪杀了自己的导师、同学、校领导?咱们不看报告文学(刘予建:《万圣悲魂》)、或者刘烨主演电影《dark matter》的演绎,先分析一下他的遗书吧:

63cb9166gy1fq6fest18fj20u00rlnd1.jpg63cb9166gy1fq6fex0wvzj20u025jnpd.jpg
63cb9166gy1fq6fev7yocj20u01ddb0g.jpg







  读罢这两封信,相信读者已经能够更全面的理解这一事件。卢刚是个‘刺儿头’,遇到不公绝不忍气吞声,而是要‘死磕’到底。但是学校的官僚和学术权威们根本没把他这个外国留学生放在眼里,因为在这样的学术体制中,导师对学生拥有绝对优势的地位。

  这个学术体制,就是当时美国学术型大学已经建立的‘科研包工’制度,导师是包工头、研究生是学术民工,导师负责圈钱(申请科研经费)做科研项目,学生负责搬砖(做实验、出数据),产品就是在公认的学术刊物上发文章,文章数量和杂志等级成为导师晋升的评估指标。导师及系里的同仁可以控制学生的是否毕业、何时毕业,导师更是可以通过推荐信掌控学生的未来饭碗。而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这套学术体制已经完全被搬到中国来,而且还赋予了它“中国特色”。

  面对这样的学术制度,学生的权益是得不到任何保障的,正如建筑工地上的“包身工”任由各级老板层层盘剥,学生也是这个科研制度最底端的被压榨者。学生之间为了前途有激烈的竞争,但这正如同工厂中工人之间为了更好的收入互相竞争一样,最终结果只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因为这个制度下,利益的最高占有者是官僚和学阀,学生只能争抢剩下的那一点儿可怜的东西。

  在这样的制度下,真心喜爱学术的学生被导师的搬砖任务压得喘不过气,因而根本难以得到真才实学,也难以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久而久之,年轻学者对学术的幻想破灭也便成了很正常的事。而因为学生对导师来说有可压榨的价值,因而导师往往不顾及学生的前途,而只考虑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学生的世俗前途也因而布满荆棘。不是说所有导师都是恶人,只是这样的制度给了恶滋生的空间。

  与自杀的学生相比,不能不说卢刚是勇于反抗的。在这样丑陋的制度下,正如他所认识到:正常的或者说合法的手段很难实现正义。他不是没有尝试过所谓正常途径,但是却遭到了官僚和学阀的无视。当正义在合法途径中得不到保障时,他选择了用这样的手段实现正义。不能不说,这场悲剧是制度造成的。

  他是不是英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至少可以说,他选择的手段是‘个人英雄主义’式的,用个体暴力引起了广泛关注,警示未来潜在的加害者。正如胡文海、贾敬龙、张扣扣这样的悲情英雄一样,他在遭遇到制度性压迫和不公时,选择了消灭直接施害者的方式。

  然而,直接施害者,只是丑陋制度的执行者。一些施害者消失了,另外一些又产生了。作为个体的受害者,卢刚报仇雪恨,快意恩仇。但如何能从根本上改变这样滋生罪恶、创造悲剧的制度,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弱小的受害者究竟应该怎么做?

  最近很多事件表明,小小鸟们联合发声、团结反击,推动科研制度转变才是真正的出路!

路过

鸡蛋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4-19 13:01 , Processed in 0.033040 second(s), 8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