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法相宗,也称作唯识宗。主张"万法唯识,心外无境"。唯识无境,不是说没有外境,是没有你主观感觉认知的那个外境。客观外境到底是什么样子呢?首楞严经卷三的答案“(客观世界)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主观感觉)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法相宗同科学有重合的部分,因此可以借助科学知识给了解佛学开辟一条路径。所谓“唯识”就是主观感觉,并非客观存在。
从“唯识”二字看一切万法,唯识无境,以一切外境皆是诸识所变现的‘相分’,故诸尘境界、山河大地、有情无情,皆是此识所变现者,并无实体。行者作如是“唯心识观”,了达自心,不迷于境,于是从修断中,渐次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而不受境转,心得解脱,证“唯识实性”(即‘圆成实性’),得大菩提。
眼----色觉
耳----听觉
鼻----嗅觉
舌----味觉
身----触觉
以眼为例:
视觉(vision)是一个生理学词汇。 光作用于视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其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便产生视觉(vision)。 通过视觉,人和动物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视觉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 视觉是眼睛对光线刺激的感应功能。
色觉、辨色力(color discrimination),是一个生物体或机器基于物体所反射,发出或透过的光的波长(或频率) 以区分物体的能力。颜色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被测量和量化;事实上,人对颜色的感知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即,脑响应当进入的光与眼中的若干种视锥细胞作用时所产生的刺激。在本质上,不同的人也许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同一个物体。
颜色(color)又称色彩、色泽,是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对光的颜色类别描述的视觉感知特征,在汉语母语者的认知中分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和紫色。 这种对颜色的感知来自可见光谱中的电磁辐射对人眼视锥细胞的刺激。
可见视觉、色觉、颜色都是主观感觉。主观感觉自然不是客观存在,因此一切“唯识”。